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正文

研究院刘孟强研究员做学术沙龙:ChatGPT的原理、影响与启示

发布日期:2023-04-14  来源: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点击量:

2023年3月20日,国际关系学院、东北亚研究院举办新学期第一次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沙龙邀请国际关系学院讲师、东北亚研究院研究员刘孟强以“ChatGPT的影响浅析”为主题,围绕ChatGPT的原理、效果、影响、风险与启示等内容展开交流与讨论。

刘孟强对ChatGPT的基本情况和原理进行了介绍和说明,ChatGPT是由OpenAl公司开发的“聊天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能够用人类自然语言进行交互,并回答各种问题和提供各种服务。ChatGPT是AIGC(AI Generated Content)技术趋势的成果之一。ChatGPT的背后由三项核心技术支撑,经过大规模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简称LLM);利用人类反馈信号优化语言模型(Reinforce Learning with Human Feedback,简称RLHF)。本质上,ChatGPT就是一个运用神经网络原理,依靠强大算力、数据的大型语言模型,做一个形象的类比就是,“ChatGPT 就好像一个脑容量极其庞大的小孩,它可以根据记忆模仿人类语言和文本内容的输出,但其自身并不知道自己答案的好坏与对错”(ChatGPT更关注说话像不像人类,而不是内容上正确与否 ,事实上ChatGPT的很多内容确实存在逻辑上的问题)。

在效果上,ChatGPT高效的整合性文本创造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也存在着诸如内容不够深刻,逻辑上存在瑕疵等问题,刘孟强指出,ChatGPT对于行业专家(在一个领域具有大量知识储备和经验,可以对ChatGPT生成内容的对错好坏进行判断)而言,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并替代相应的可重复性劳动。

在影响上,最直接的显性影响是国际商业巨头间的厮杀,国际资本市场的扰动……而从长期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关系将会发生改变,全球产业格局有可能出现调整,低价值、可替代的套路性工作将面临被取代的风险。随之而来的失业、贫富差距、伦理挑战等问题将考验国际关系各主体的治理能力。在科研、教育领域,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的巨变,相应的教育体系、科研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学术伦理道德传统将面临着冲击,整合性创新内容和文笔的好坏,重要性将会降低。对国际关系而言,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崛起,国家间在算力、算法、大数据等数字科技领域的竞争将愈发激烈。与芯片领域竞争所不同的是,目前中美之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仍局限于公司层次,但需要关注未来美国政府在AI科技领域的政策制定。

最近国内学界最意难平的是“为什么ChatGPT没有诞生在中国?以及中国接下来该如何?”刘孟强认为,ChatGPT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在于非国家行为体在科技创新上的强大“源动力”。OpenAI起初作为一家非盈利公司,坚持创造“强人工智能”(超越人类能力的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为全体人类谋福祉的宗旨,这一“全球性”的宗旨追求为OpenAI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结合区块链技术的成功经历,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关于国家创新与竞争的“悖论”,那就是“国家行为体能否实现非国家主义视角的塑造以及对相应创新性观点的包容,决定了国家行为体在国家间竞争中的情势”。

刘孟强指出,“改变仍在继续……”,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以下议题在未来可能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焦点,如人工智能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学界对国际关系本体的认知变化;从传统教育、科研模式到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科研模式的转变;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变动;国际关系权力结构的变化;国际关系学科研究方法的变化等。

最后,参会老师对刘孟强的报告内容展开了交流与讨论。薛晓芃院长认为,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育工作者需坚持教育的初心,坚持人的价值,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吕平副院长对中美两国未来在AI科技领域的竞争表达关注,对美国凭借科技优势输出价值观的可能性表达了担忧;王家曦老师则认为人工智能尚不能取代人类的作用;殷思孟老师认为ChatGPT在今后的科研领域一定会发挥重要作用;彭昕老师对ChatGPT之后的相关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展望;陈柏岑老师对国内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表示了关切;安娜老师则对ChatGPT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可能带来的集权风险表示了担忧。线上参会的老师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文字:刘孟强

审核:郝利群 薛晓芃 吕平

编辑:韩德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