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我校举办的“稳东固北:第三届国际政治语言学”研讨会在承志楼601会议室隆重举行。来自俄罗斯乌拉尔国立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辽宁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及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近20所高校、智库及科研院所近80名代表与会。开幕式由副校长王伟辰主持,校长刘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刘宏校长首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刘校长回顾了我校“东北亚外交外事高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申请及建设过程,对此期间得到的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国际政治语言学是我校博士培养项目主要探索的学科领域,涉及了语言学、国际关系和传播学等相关学科。我校已连续举办三届国际政治语言学研讨会,与会人数不断增多,学科融合度不断提高,会议话题更加集中。这表明国际政治语言学的学科边界正在日益清晰,学理内涵也在不断加深,这不但对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学界形成新的知识力、创新力和推动力。最后,刘宏校长希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为继续夯实国际政治语言学学科根基,提高中国国际话语力,促进中国与周边各国合作交流建言献策。
随后,会议进入主旨发言阶段。本次会议除邀请了国内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外,还专门邀请了俄罗斯政治语言学家、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家、乌拉尔国立师范大学副校长阿纳托利·布洛克比耶维奇·丘季诺夫教授做大会主旨发言。专家们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角补充了国际政治语言学的研究议程。主旨发言阶段由我校东北亚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柴红梅教授主持。
上合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校长委员会主席、东北亚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孙玉华教授首先发表题为“作为文学文本研究对象的政治话语:文本对话与政治阐释 ——以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为例”的主旨发言。孙玉华教授基于《静静的顿河》这一文学文本,对政治话语与文学话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政治话语在文学语篇中的呈现进行阐述。
随后,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楚树龙教授发表了题为“国际交往中语言话语风格比较”的主旨发言。楚教授从多年的实践经验出发,与大家探讨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要命题。他认为在国际交往中,外交与语言表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应该扬长避短,注重细节,在与人交往时积极主动,这样才能掌握话语权,讲好我们中国的故事。
丘季诺夫教授以“微笑”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含义为引,发表了题为“俄罗斯政治语言个性”的主旨发言。丘季诺夫教授还是俄罗斯政治语言学创始人,俄罗斯知名杂志《政治语言学》总主编。丘季诺夫教授认为,政治语言个性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政治活动中,政治家的个性、心理、民族都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方面,从政治语言个性学这个角度对政治现象以及政治领导人进行再研究。这一研究领域必将启示我国的国际政治语言学研究,此次会议也开启了中俄两国政治语言学界的对话。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龚文庠教授发表了题为“两条腿走路:国际传播战略的辩证思维”的主旨发言。龚教授从几对矛盾的角度辩证地探讨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传播战略问题。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战略,一方面重视形象建构,另一方面开辟各类“第二话题”的沟通渠道,实现国际话语权与“软实力”相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梁俊兰研究员发表了题为“我国情报数据安全的国际话语权战略”的主旨发言。梁主任强调了情报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并对情报数据及其相关概念做了详实介绍。梁主任认为保护我国情报数据安全刻不容缓,共享情报数据和文献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战场。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辛斌教授发表了题为“从议程设置看中美主要媒体关于南海问题的报道”的主旨发言。辛教授从中外媒体报刊上对关于南海问题的报道进行了文本内容分析和数据分析,阐述了媒体提及率与事件发展的关系。
最后,我校俄语学院院长彭文钊教授发表了题为“哲学阐释学视域下的政治语言学:哲学基础、语言观与政治观问题”。彭教授从哲学的角度切入对政治语言学做了深刻剖析。从哲学解释语言,再从语言回归哲学,两者的互构性对政治以及语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当天下午,大会进入分组发言和讨论阶段,本次会议共分为五个讨论组,分别围绕“特朗普时代美国东北亚政策走向与中美关系再叙述”,“中国对日本战略调整及中日关系改善路径的话语建构”, “中俄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政治话语分析”,“政治话语的认知研究”以及“中国在朝鲜半岛“双暂停”话语分析”为主题展开讨论。研讨会过程中,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各项讨论议题,研讨会于4月21日晚间闭幕。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证明了我校近年来在政治语言学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展示了我校东北亚研究中心、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东北亚外交外事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成果。学校将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创造浓郁的学术和科研氛围,建设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东北亚研究基地,努力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扩大学校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